栏目分类
发布日期:2025-10-12 02:34 点击次数:165
我个人与图像小说的结缘,差不多可以追溯到十年之前的「民汉时代」,那个时候的民间汉化者们大多聚集在贴吧,也就是在那时,从吧友们那里了解到「图像小说」这么回事。
后来便陆陆续续了解了很多与图像小说相关的东西,还参与制作了相关音频节目,虽然从来不敢以「第一人」的身份来自居,但自认为确实算是比较早的一批图像小说推动者。
第一次觉得有超有成就感,是接到一家私立中学老师的邀约,她苦于学生们沉溺于各色「闲书」,想请我去讲讲「图像小说」,聊聊它的文学性和严肃性。
严格来说,她所说的应该是「青少向图像小说」(GN for Teens),本质上其实是传统出版领域中的「青春文学」的漫画版本,为的是满足青少年读者们也希望看到文学向漫画作品的需求。该类型在英语世界非常流行,而且其市场表现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亮眼。
相比于传统商业连载漫画,青少向图像小说一般具有更深刻、更复杂、更现实的主题,其探讨的内容一般与青少年的成长经历相关,往往会涉及校园生活、情感波澜、身份认同、家庭关系、社会经历等内容。
不过可惜的是,那次活动最终没能成行。但在这次契机下,我开始更多地涉猎青少年图像小说。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更切实的原因在于——我自家姑娘也逐渐长成为青少年了,我也开始思考该给她看什么样的漫画更合适。
展开剩余95%所以,当这两本「小蒜头」系列的编辑第一次找我约导读的时候,我很爽快地就答应了——这两本不就恰好就是适合我姑娘这种十几岁青少年的漫画读物么?
该系列的主角是一群正处于青春成长期的蔬果小人,他们正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成长问题,有各自的青春烦恼,迫切地想要更深刻地了解外部世界和内在的自我。
于是便有了下面这两篇导读。
——·——
「小蒜头成长记」系列简中版现已引进
即可购买
——·——
不完美的“英雄主义”
2009年,一位名叫杰克·帕克(Jack Park)的艺术家为了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一项名为“Inktober”网络打卡活动,“强迫”自己定期上传一些绘画作品。
而出乎意料的是,这项原本自娱自乐的网络绘画实践,竟然意外地蜕变为一场席卷全球互联网的线上创作挑战。随后,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加入进来,这让创始者多少有些始料未及。
惊讶之余,他不断完善规则、扩大范围,很快就将其发展为一个大型网络绘画活动。
Inktober网站
到了2017年,该活动已经盛况空前,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参与其间。此时的活动规则也已逐渐完善,主要有两种参与方式,一种是“一天一副坚持一整月”,另一种是“一周一副坚持一整年”。
除了要求参与者按照自己的节奏定期上传作品之外,活动官方还会发布年度“词单”,每年都会给出31个关键词,所有人都需要根据这些词语去进行主题创作。
2017年的关键词
2017年的词单里有几个很独特的关键词——比如神秘、奔跑、快速、破坏、害羞、秋天等。
这些词引起了艺术家布里·保尔森(Bree Paulsen)的注意。这位来自南加州的年轻艺术家一直喜欢创作神秘主题的漫画作品,比如她曾在2013年创作了一部名为《吸血鬼帕特里克》(Patrik the Vampire)的网络漫画,主角就是一位喜欢烘焙和编织的吸血鬼小伙。
《吸血鬼帕特里克》
更何况,保尔森喜欢一切与“秋天”有关的事物,而“秋天”正是关键词之一,所以她毫不犹豫地参与了此次挑战活动。
很快布里·保尔森就根据关键词创作出了自己的打卡作品,其中有两幅非常有趣——一个手拿木槌和木钉的蒜头小姐正急匆匆地追赶着一名吸血鬼,但真到了后者身前,当吸血鬼一脸疑惑地俯下身来盯着她看时,满头大汗的蒜头小姐却赶紧把木槌和木钉藏到了身后,然后拼命地摇头。
在西方传说中,吸血鬼最怕的东西就是蒜头,这幅画就是利用这点制造出了“反差萌”,画面充满童真,惹人发笑。
保尔森笔下的蒜头小姐和吸血鬼
但恐怕布里·保尔森自己都没想到,当时随手画下的这两幅图后来竟然衍生出了两本妙趣横生的漫画书——《暗夜伯爵竟然是我邻居》(Garlic & the Vampire)和《我只想做个安静的蒜头》(Garlic & the Witch),并成为了自己的成名作。
保尔森晒出成品书籍
保尔森笔下的蒜头小姐,有着相当复古的“拟人化蔬果”形象,据说这源于她的个人喜好,她曾沉迷于收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些种子包装袋,那些纸袋上经常会印有类似的拟人化蔬菜卡通形象。保尔森很早就开始绘制自己的蔬果人物形象,而蒜头小姐则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位。
在后来的“蒜头小姐”系列中,保尔森为她心爱的这些蔬果角色们——除了蒜头小姐之外,还有胡萝卜、卷心菜、西芹、土豆、番茄、橙子等等——创造了一座充满奇幻色彩的魔法小镇。
保尔森笔下的蔬果小镇
这些蔬果小人儿们共同管理着一座蔬果种植园,有时还会去市集上摆摊,而女巫阿格尼丝则以老师的身份陪伴着他们的成长。在小镇不远处则是一座孤零零的古堡,传说那里住着恐怖的吸血鬼.......
这是一个相当治愈的漫画系列,画风清新可人,故事饱含温情,在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观设定下,讲述了有关勇气、责任、自我接纳的成长故事。
尽管其中不乏吸血鬼、女巫这些乍听起来有些阴森恐怖的元素,但实际上却是一部相当温馨动人的作品,而女巫和吸血鬼的形象则颇具颠覆性,与他们在西方民间传说中的传统形象大相径庭。
当然,故事的真正内核并不是关于魔法对抗抑或正邪大战,而是关于主角蒜头小姐的“自我成长”。
我们的“蒜头小姐”
蒜头小姐本质上是一个充满焦虑的青春少女,她有自己的苦恼,比如总是迟到、总是笨手笨脚,这也导致她总是陷入自我怀疑之中,她怕自己因为失误而招致伙伴的厌恶,也怕自己因为疏忽而被老师批评,但越是害怕就越是犯错,越是犯错就越是焦虑......在成长的岁月中,她饱尝着青春的酸涩。
所以,保尔森在扉页上写道:“给所有焦虑的蒜头们”,她似乎是想通过蒜头小姐那令人焦头烂额的成长故事去引发更多人的共鸣,毕竟在我们所生活的当代社会,很多人都饱受焦虑的困扰,尤其是身处青春期的青少年们——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只是未到伤心时罢了。
“蒜头小姐”相当可爱
蒜头小姐就像所有那些经历过青春期的孩子们一样,始终身处自我怀疑的焦虑漩涡之中,相信很多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是不是不够努力?是不是不够优秀?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他们这样说是不是有言外之意?我这样做会不会出问题?
蒜头小姐始终都谨小慎微地生活着,走起路来轻手轻脚,做起事来也瞻前顾后,而时不时就抱紧的双臂以及额头上渗出的汗珠都显示出她内心的极度焦虑。
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缺乏自信的姑娘,却突然被寄予厚望,成为了全镇的“救世主”——她被派去打败古堡中突然出现的吸血鬼!
蒜头小姐版的「我打宿傩?」
在成长故事的叙事传统中,主人公往往会在危机出现时挺身而出,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也将被大家所称颂。
但在保尔森的笔下,她却写出了一个反传统的故事走向——如果被委以重任的“英雄”不敢接下这副重担呢?
蒜头小姐因为“大蒜”的身份自然而然地被视为是对抗吸血鬼的不二人选,但她真的准备好了么?或者说,她能相信这个并不完美的自己吗?
“但是我们怎么知道吸血鬼真的不喜欢大蒜呢?万一人家超爱大蒜呢?大家都想让我去打败吸血鬼。就算我有勇气,但这可是我啊!我肯定会把事情搞砸的。”
显然蒜头小姐并不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这一切,对她而言,勇不勇敢还是次要的问题,她最大的问题依然是源于内心深处对自我的否定和怀疑——总是犯错的我真的可以承担这副重担么?
「我肯定会把事情搞砸的。」
她显然不是什么“天选之子”,也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个并不完美的“凡人”,一个会害怕、哭泣、颤抖的普通人。
而这显然也是很多青少年们都要面对的问题,他们或许不需要战胜什么吸血鬼,但他们都有各自的冒险要去闯荡,有各自的心魔要打败,比如学业、友情、家庭关系等。
而当他们面临从未经历过的巨大挑战时,相比于战胜困境,战胜内心那个怯懦的自己显然更为重要。
出发吧!小蒜头!
就像梅格·卡伯特(Meg Cabot)在她的成长小说《公主日记》(The Princess Diaries)所说的那样——“勇气并不是无所畏惧,而是能够判断出哪些东西比恐惧更为重要。”
对于蒜头小姐而言,比恐惧更为重要的事情显然是认清真实的自我——你不是那个什么事都做不好的冒失鬼,也不是那个哭哭啼啼的胆小鬼,你的身体里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就像好友胡萝卜所言——“你比你想象的要勇敢得多。”
蒜头小姐“不完美救世主”的蜕变历程,重新定义了勇气的本质,所谓的“勇气”,并不在于战胜多么强大的外敌,而在于接纳那个浑身战栗却依然选择前行的自己——尽管无比恐惧,但她最终还是坚定地做出选择:
“我会去的。我会去搞定那个吸血鬼。”
除了蒜头小姐之外,书中其他角色的设计也都很有特色,尤其是胡萝卜和西芹这两位配角。
胡萝卜
胡萝卜是蒜头小姐最坚实的后盾,他们之间的感情相当稳固,蒜头小姐能够战胜自己的心魔,也是得益于胡萝卜的加油鼓劲。
而西芹则是这部“没有反派”的故事中唯一一位站到主角“对立面”的角色,他是个不够完美——甚至有缺陷——的角色,他的个性设定也非常值得玩味,不过这里就不过度剧透了。
西芹
布里·保尔森的艺术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她完美地平衡了田园诗般恬静的秋日小镇和神秘哥特的吸血鬼古堡之间的冲突感,尤其是当蒜头小姐终于站到吸血鬼康特面前时,铅灰阴冷的古堡和生机盎然的绿意碰撞在一起,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风格营造出颇为独特的视觉感受。
除此之外,故事结尾处那段连续几页的“无字空镜”也同样精彩,通过不同场景的切换将故事结局交代清楚,但同时又留下了可供解读的留白空间,叙事节奏相当舒适。
另外,一些不易察觉的小细节也是颇为值得一提的。
比如每个章节过页处的图案,展现的是一株蒜头从蒜瓣开始的成长全过程,一方面是回顾了蒜头小姐的“成长”过程;另一方面也呼应了蒜头小姐在冒险途中不断蜕变的真实自我,是角色弧光的隐秘注脚。
保尔森的微动作刻画非常精细
除了这些小彩蛋之外,保尔森还特别擅长对角色“微动作”的展现,尤其是蒜头小姐的一些极为细微的身体语言——比如说话时会注意观察他人的表情、犹豫时会下意识地搓手指、紧张时会抓紧围裙......
所有这些不易察觉的“微动作”其实都是她内心活动的真实写照,而所有这些细节都被保尔森事无巨细地表现出来。
实在是太有趣了
在故事的结尾,蒜头小姐在经历了这场几经波折又几经反转的冒险之后,显然变得更为自信从容起来,她终于走出了曾经困扰自己多时的焦虑泥淖,她不再自我怀疑,也不再自我否定,她变得勇敢,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能更坦然地迎接自己的成长。
而这也是这部作品最为重要的意义所在,对于很多身处青春期的读者而言,他们或许也面临着和蒜头小姐类似的境况,而她的故事或许可以给他们一些不错的启示。
——·——
每当变化来临时
1978年,美国漫画家威尔·艾斯纳(Will Eisner)第一次将“图像小说(Graphic novel)”的字样印制到了自己的漫画书《与神的契约》(A Contract with God)的封面上。
「Graphic Novel」首次出现在漫画书籍的封面上
艾斯纳的作品很快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图像小说的概念由此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从美国到欧洲,从世界到中国。
虽然艾斯纳并非是这个词语的创造者,但图像小说这个概念确实是由于他才得以发扬光大,因此很多人将他尊称为“图像小说之父”。
艾斯纳这样做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意为之,为的就是让自己的作品与大众认知中的“漫画”区隔开。在艾斯纳所处的年代中,主流的商业漫画作品大多数都是面向低龄读者的,内容则多以幽默、搞笑、冒险为主,漫画也因此一直被视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小人书”。
他曾在《与神的契约》的后记中曾这样写道,“在那个时候,公开把漫画当作一种艺术形式去探讨……都会被当作无知的自以为是,只有被嘲笑的份儿。”漫画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艾斯纳不仅仅把“图像小说”的字样印到了封面上,还将这本书放到了传统书店里进行售卖,而当时绝大多数商业漫画书都只能在地摊和漫画店中售卖。
《与神的契约》原稿展示
除此之外,艾斯纳还打破了主流漫画的诸多惯例,在故事长度、分镜布局、内容主题上都做出了充分的改变,力图焕新漫画创作的陈规旧习。
艾斯纳此举正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表明他的作品与低龄化的商业漫画是完全不同的,它们所面向的是更成熟、更有深度和审美的成年读者,同时也是足以比肩传统文学作品的严肃性创作。
随后,图像小说风潮随之兴起,并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今已经成为漫画出版市场的一大类别,尤其受到成年读者们的青睐。
不过,在其不断迭新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变化——不仅仅是成年读者,青少年读者们也希望能够看到传统商业出版之外的文学向漫画作品。
于是,新兴的图像小说与传统的青少年文学(Young Adult Literature)相融合,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漫画类别,即青少年图像小说(Graphic Novels for Teens)。
该类别漫画大致发轫于新世纪前后,随后便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仅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在评论界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漫画奖也都为此类作品设立了专门的奖项。
以艾斯纳命名的「艾斯纳奖」就专门设置了「最佳青少年图像小说奖」
相比于传统商业连载漫画,青少向图像小说一般具有更深刻、更复杂、更现实的主题,其探讨的内容一般与青少年的成长经历相关,往往会涉及校园生活、情感波澜、身份认同、家庭关系、社会经历等内容。
而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人群(主要集中在12-18岁之间),往往处于十分敏感的成长阶段,他们面临着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成长,经历着很多从未有过的困惑,但又缺乏相应的人生经验,但与此同时他们又不想求助于老师或家长,而是想要自己消化解决,这几乎是全世界所有同龄青少年的成长共性。
而此时,在某种意义上,青少向图像小说便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青少年群体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得一种“自助式”的解决方式。
这一点在布里·保尔森的“蒜头小姐”系列中就体现得尤为明显,该系列的主角是一群正处于青春成长期的蔬果小人,他们正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成长问题,迫切地想要更深刻地了解外部世界和内在的自我。
超元气的蒜头小姐
在系列第一本《暗夜伯爵竟然是我邻居》中,蒜头小姐就因被派往古堡“战胜”吸血鬼而对自我有了全新的认知,同时收获了勇气、自信和友情;而第二本《我只想做个安静的蒜头》则延续了前作温暖治愈的故事基调,继续讲述蒜头小姐在友谊、自我发现与成长阵痛中的冒险故事。
在这一集中,蒜头小姐迎来了全新的问题:一方面她要前往从未去过的陌生之地“魔法集市”,为吸血鬼康特寻找制造素食血液的关键材料;另一方面她还有个非常烦恼的困扰——她的身体正在发生变化,她就要从“蒜头”变成了人了!
尽管她知道这种变化是自然而然且不可避免的,但她依然深陷于对“失去熟悉的自我”和“变为陌生的未知”的深深恐惧之中。
如果说系列第一本是关于“认识现有的自我”的话,那么第二本的主题就是“接纳未知的变化”。
「长出手指」是变人的标志
这一集故事的展开颇为戏剧化——早起醒来的蒜头小姐躺在床上抻懒腰时,忽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手指变成了五根,比之前多了一根,而这意味着她即将从蒜头变成人了!
这个始料未及的“巨变”并没有让她感到欣喜若狂,对她来说,“变成人”并不是什么好事,反而让她感到惶恐和不安。毕竟来说,相比于“未知的变化”,“熟悉的现状”往往才更令人安心。
身陷「变化耻辱」的小蒜头
这一情节应该会让很多青少年读者联想到自己的某个成长瞬间:稚嫩的童声变得低沉、嘴唇上长出了胡须、脖子上的喉结开始变得明显、身体的某些部位开始发育......这些突然显现的成人化身体特征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困扰。
而这本作品,就是希望他们在面对成长的迷茫时可从蒜头小姐的故事中找到共鸣。
不是所有人都能对“变化”坦然接受,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有和蒜头小姐一样的想法——“这可是巨变,而我未必想要这样的巨变!我喜欢我现在的样子......我觉得我还没有做好长大成人的准备。”
或许是惯性使然,总之当变化突然降临时,很多人都感到困扰,甚至是羞愧,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把这些变化“隐藏”起来,尤其是当自己是伙伴中唯一产生变化的那位时,“变化”反而让他们不自在。
为自己不去找“大人”找各种借口
所以我们看到,蒜头小姐小心翼翼地将手揣进口袋中,生怕被别人看到自己的五根手指,她明明感到困惑但又不敢找师长去倾诉,总是对同伴们投来的眼光躲躲闪闪......
所有这些细节全部都被作者保尔森捕捉到并诉诸于画面,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精彩之处——她对于青少年成长期微妙情感变化的刻画实在精妙至极,将那种细腻敏感的“小心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如果要收获真正的成长,就必须学会如何面对这些“变化”——每当变化来临时,逃避永远都无法能解决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了解并最终接纳它们,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当然,这往往是通过一段人生历练来实现的。
惟妙惟肖的小表情
对于蒜头小姐而言,她的历练就是离开熟悉的小镇,前往从未踏足过的魔法市集,完成女巫阿格尼丝交代给她的任务。不过要完成这段旅程,显然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学习骑乘飞行扫帚、独自面对未知的天空、在迷路的森林里找到出路、尝试从未试过的传送魔法.......
而当她经历过所有这些之后,她也就能够坦然地面对那些正在发生的“变化”了。而对于作为读者的青少年们而言,他们也同样要迎接各自的历练,接纳各自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蒜头小姐的“成人”过程中,离不开女巫阿格尼丝的帮助,她既是蒜头小姐的老师,同时也是她的生命赋予者,在蒜头小姐深感困惑的时候,正是她的开导为其打开了心扉。
「和蔼」的女巫阿格尼丝
有趣的一点是,在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中,“女巫”一般都是以恶毒反派的形象存在,这一点可以在无数经典故事中找到例证。但偏偏在蒜头小姐的故事中,阿格尼丝被塑造为相当正面的角色。
据说这是因为,作者保尔森深受日本动画的影响,尤其对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魔女宅急便》印象颇深,于是便有了“善良女巫”的设定。
《魔女宅急便》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她笔下吸血鬼康特身上,她同样是以反传统的形式塑造了一位颇为友善的吸血鬼角色。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保尔森对西方传统故事模式的一次“变化”,而且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变化。
最后,故事中有一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蒜头小姐在去往魔法集市的途中掉入了一座森林之中,也正是在这里她终于想通了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变化”之所以令人感到焦虑,其实是源于我们对于结果的未知,但迈出新的一步也意味着会见到新的风景,甚至是远超既有经验的美丽风景,她对于美好的期待最终胜过了她对未知的焦虑,她对赶来的康特说到——
“我想我已经准备好接受这场冒险了。”
上吧,小蒜头!
希望这本书也能帮助每一位看到它的青少年读者们解开关于成长的困惑,让那些对成长感到不安的读者感到慰藉,让他们也能坦然接受这场生活的大冒险。
——·——
发布于:湖南省上一篇:从“畏水”到“会水” 单县两期防溺水游泳培训构建青少年掌握自救技能_理论_救援_实操
下一篇:没有了
